学术研究

Publications

网络招聘合规专辑 | 聚焦315个人简历泄露,各方主体应该注意什么?

发布日期:2021年03月17日

关键词:网络招聘服务管理、个人信息、招聘平台、招聘企业、求职者

 

前言:


今年的央视315晚会曝光了某些招聘平台的用户简历花钱可随意下载。简历中包含了众多个人信息要素,如个人的联系方式、身份信息、地址、目标职位、期待薪资、教育经历、工作经历等,概括了求职者几十年的成就与荣耀。简历信息泄露的危害远远不止于不胜其烦的网络推销,不法分子通过非法获取的个人简历信息实施的精准诈骗,甚至还可能威胁到人身安全。今年的315晚会调查让我们了解到:某些招聘平台的企业账户可以付费下载个人简历,招聘平台对于企业用户下载后的简历信息,缺乏管理和监控;同时,求职者并不知道哪些企业用户下载了自己简历;并且不法分子可以通过伪造营业执照的方式注册招聘平台的企业账户。 在利益驱动下,某些招聘平台的内部管理失控、平台审核规则不严密,不法分子钻招聘平台审核漏洞以及监管的缺失,导致用户的个人信息被倒卖,甚至流入黑市,给个人和社会都带来较大的危害。


2021年3月1日,《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开始施行,这是目前较为详尽的规定了网络招聘服务规则事项的行政法规,对网络招聘服务活动准入、服务规范、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规定。


目前,个人简历信息大量泄露已成事实,招聘平台、招聘企业、求职者应该分别注意些什么呢?


(一) 招聘平台


1. 招聘平台是否可以出售个人简历信息


我们认为可以合法出售,合法出售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


出售个人简历信息属于个人信息的处理行为,因此,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五条,在同时满足获得自然人同意,公开处理信息规则,明示处理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这四项条件下,招聘平台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可以处理个人信息。另外,根据《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第二十一条,招聘平台不得非法出售、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公民身份号码、年龄、性别、住址、联系方式。


合法出售个人简历信息的关键是获得用户的同意。因此,招聘平台应重点关注自身如何根据“告知-同意”原则获得用户的同意。首先,招聘平台应告知用户基本信息、信息处理的目的和方式等,使得用户能够“充分知情”。其次,用户的同意应是“自愿”、“明确”、“单独同意”。其中,“单独同意”是《个人信息保护(草案)》中向第三方提供处理的个人信息的要求。对于不同意的用户,应尊重其选择,不骚扰用户。因此,我们建议在每次企业用户下载个人简历之前,应告知个人用户企业用户名称、相关职位信息、目的、方式,获得个人用户明确同意。


此外,招聘平台对于出售的个人简历信息及购买方,应建立较为详尽的台账。


在315晚会播出后,相关招聘平台的APP下载受到一定的限制,招聘平台面临整改的监管要求,对于出售个人简历信息的行为和内部管理规则的完善,建议给予持续关注。


2. 招聘平台对企业用户的合理审查义务是否仅限于审查营业执照


我们认为不应仅限于审查营业执照。


招聘平台接受用人单位委托招聘人员,根据《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第二十六条和《网络服务招聘服务管理规定》第十七条,招聘平台应当建立完备的网络招聘信息管理制度,应当要求用人单位提供招聘简章、营业执照或者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文件、经办人的身份证件、用人单位的委托证明,并对所提供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查。因此,招聘平台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建立高于法律法规要求的审查制度,但不得变相降低法律法规的要求。


此外,招聘平台可通过企业邮箱验证、人脸识别验证、对公付款验证、办公场所视频及权限管理等技术手段,严格审核招聘企业的真实性。


3. 招聘平台对个人信息的保护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并规范数据保护,欧盟早在几年前即出台GPDR法案,对数据滥用和数据泄露制定了严格的使用条例。目前,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已经提请审议 ,我们相信它的颁布和实施将对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现行法律法规,招聘平台应从技术措施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着手保护用户信息。如:(1)招聘平台应采取技术措施或者其他必要措施,确保招聘服务网、信息系统和用户信息安全。(2)招聘平台应当建立健全网络招聘服务用户信息保护制度。(3)招聘平台应当对网络招聘服务用户信息保护情况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自查,记录自查情况,及时消除自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4)招聘平台应当建立网络招聘服务有关投诉、举报制度。  但目前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未对技术措施和制度建设作出进一步详细规定,这些制度相当于设置了多个“目标”来确保用户的信息安全以及用户发布信息的合法、真实。至于具体如何具体建设和实施这些制度,招聘平台目前拥有较大的自主权。


4. 此次治理对网络招聘平台发展的影响


目前,国内人力资源市场网站已超一万余家,此次治理,在起到规范、监督招聘平台管理作用的同时,预计将会进一步提升网络招聘服务头部公司的市场集中度,有利于这些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二) 招聘企业


1.招聘企业对简历的处理权限


对于收到求职者投递的个人简历、在招聘平台合法下载的个人简历,企业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处理。根据《民法典》和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在未获得个人明确同意之前,企业不得将收到、合法下载的个人简历进行转发、置换、售卖、公开等处分行为。


企业在购买个人简历时,建议审查出售方是否获得个人相应的授权,不得非法买卖个人简历。


2. 招聘企业对简历的存储


根据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 个人信息安全规范》(GB/T 35273-2020)第六条个人信息的存储规定,个人信息存储期限应为实现个人信息主体授权使用的目的所必需的最短时间。超出上述个人信息存储期限后,应对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或匿名化处理。虽然这是推荐性的国家标准,并非强制性国家标准,但对企业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招聘场景中,个人的授权目的为求职。因此,在求职不成功时,我们建议招聘企业应及时删除或者匿名化处理个人简历。


(三)求职者


1. 建议求职者谨慎授权,谨慎选择“公开简历”,及时删除简历信息


某些招聘平台将用户填写的个人简历,默认为公开状态,并通过协议授权的方式获得对出售用户公开简历联系方式的权利,即授权条款在用户协议中,用户在注册时同意用户协议就完成授权。因此,我们建议求职者在无求职需求时,设置隐藏自己的简历,谨慎选择公开简历;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在APP上操作删除自己的简历信息。


2. 积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当发现自己的简历信息被招聘平台或者招聘企业泄露、被非法售卖等情况时,建议求职者积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或举报,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求职者可以查阅招聘平台公布的《用户协议》和《个人信息保护条款》(《个人信息保护政策》、《隐私政策》、《隐私条款》等),知晓招聘平台如何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其中,凡涉及招聘平台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强制捆绑其他功能、过度索要系统权限、隐私政策不合理等,可以向政府相关部门举报。


文章小结: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个人简历泄露问题由来已久,并非能在朝夕之间解决。招聘平台,具有市场和企业的双重属性,夯实招聘平台主体责任,加强内部治理,实现招聘平台的规范、健康发展,是为重中之重。招聘企业,也应合法处理求职者个人信息,充分保护求职者合法权益。求职者,在目前的网络环境中,建议提高自身的个人信息安全意识,谨慎授权。对于监管机构,在对违法事件主动作为的同时,建立从立法、执法等维度,进一步细化监督管理要求。营造安全、放心的网络招聘环境,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建设和努力。我们将在接下来的招聘系列文章中,进一步对《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进行分析和阐述。

分享 :

投诉电话:

  • +86-10-6652 3366

咨询电话:

  • 北京:+86-10-6652 3388
  • 上海:+86-21-6106 0889
  • 深圳:+86-755-3398 8188
  • 广州:+86-20-8551 1672
© 1995-2024

君泽君律师事务所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30563号-1

君泽君香港分所与陈和李律师事务所联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