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Publications

中美稳定币监管博弈与中国突围路径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1日 作者:张宇峰

近期,稳定币领域动态频发。美国通过《天才法案》意图巩固美元霸权,而香港也颁布《稳定币条例》构建严格监管框架,中美数字金融规则博弈加剧。本文通过对比两国监管措施,剖析两国各自的监管逻辑与态度,探讨中国在这场博弈中的突围之策。

 

一、政策信号的变化

 

在2025年陆家嘴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将稳定币与央行数字货币并列为跨境支付创新的核心载体,强调区块链技术对金融基础设施的重构价值。这种开放姿态与一个月后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总裁余伟文的警示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在金管局官网专栏中直言“稳定币市场存在过度概念化风险”,要求市场回归支付工具本质。这种政策话语的微妙平衡,折射出中国在技术创新与风险防控间的战略权衡。

 

这种矛盾性在国际监管竞争中尤为凸显。2025年7月1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指导与建立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法案》(Guiding and Establishing National Innovation for U.S. Stablecoins Act,“《天才法案》”),通过联邦立法确立美元稳定币的全球主导权;而8月1日生效的香港《稳定币条例》,则以“刚性储备+刑事追责”构建全球最严格监管框架。两种制度设计背后,是中美在数字金融规则制定权上的激烈博弈。

 

本文通过对比中美在制度层面对稳定币采取的监管措施,分析两国不同的监管心理和监管态度,并对中国如何在中美新一轮数字金融博弈中突围提出浅显的看法。

 

二、美国监管路径

 

1. 《天才法案》监管要点

《天才法案》构建了“分级监管+穿透式审查”体系:

(1)监管分工:建立联邦与州两级许可和监管体系。联邦层面,稳定币发行人主要由美联储、货币监理署(OCC)、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监管;而小型机构可选择州级监管,但需符合联邦统一标准。

(2)储备资产限定:储备资产仅限美元现金、活期存款、93天内美债等高度流动性资产,禁止投资风险资产。

(3)跨境准入机制:境外稳定币如需进入美国市场,需经美国财政部“实质等效”认证,并需接受联邦机构的持续监管。

 

2. 美国监管逻辑

从上述监管要点可以看出,美国推动稳定币立法的核心目标,是将美元霸权从传统金融体系延伸至区块链世界,其设计体现多重战略价值:

(1)扩大美债需求:《天才法案》要求所有受监管稳定币必须以美元、美债等作为100%储备资产。按照该逻辑,如美元稳定币在全球广泛使用,将刺激美债需求,为美国财政赤字提供持续融资渠道。

(2)建立链上美元霸权:近年国际形势变化,美元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受到挑战。美国在稳定币市场抢占先机,意在通过美元稳定币在链上空间的推行推动“再美元化”。

(3)规则输出载体:《天才法案》要求稳定币发行人必须遵守美国反洗钱(AML)和制裁规则,实质是将美元治理体系嵌入链上支付网络。例如,Circle发行的USDC已接入美国OFAC制裁名单实时筛查系统,可自动冻结涉及受制裁国家的交易。

(4)市场准入壁垒:通过牌照制度将非美元稳定币排除在美国市场之外,同时为Circle、Coinbase等本土机构争取全球发行权。《天才法案》特别设立“非合规稳定币名单”,阻断未经批准的稳定币在美国金融系统的流通路径。

 

中国监管路径

 

1. 法规层面全面禁止

与美国相比,中国监管态度更为谨慎。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等十个部委共同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禁止虚拟货币的使用及相关业务活动。根据该规定,被禁止的虚拟货币具有以下特性:(1)非货币当局发行;(2)使用加密技术及分布式账户或类似技术、以数字化形式存在;和(3)不具有法偿性。由于稳定币同样具有上述特性,因此同样会被纳入“虚拟货币”范畴而受到境内现行法规的限制。

 

2. 探索中心化数字货币路线

虚拟货币上述三项特性中,最重要的特点是其由非货币当局发行,即其核心是“去中心化”。这个特点将导致政府无法控制货币发行数量及监控货币跨境流动,因此与中国实行外汇管制路径相悖而受限制。尽管如此,中国政府并未放弃发展数字货币,而是走上另一条道路,即探索一种由货币当局发行,但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货币——即数字人民币。

 

数字人民币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货币凭证(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ies,央行数字货币),以电子形式支付,价值与人民币同等。数字人民币自2014年开始研发,2022年上线APP。经过逾十年的发展,数字人民币目前在境内个人生活消费、跨境贸易支付及投资结算等多个场景落地应用。可以看出,中国在央行数字货币领域已积攒一定经验并具有先发优势。

 

3. 香港试点稳定币

但面对此次稳定币浪潮,中国似乎并不甘于人后。由于境内法规的禁止性规定,香港成为了中国推行稳定币最好的“试验田”。2025年5月21日香港《稳定币条例》经立法会三读通过草案,成为亚洲首部稳定币监管立法,及全球首个为法币挂钩稳定币建立的监管制度。而《稳定币条例》的管辖范围不仅限于在香港注册的机构,还涵盖了所有锚定港元价值的稳定币发行,这一“价值锚定监管”原则实现了香港司法管辖权的跨境延伸,有效防范监管套利。

 

此外,首批申领牌照的公司中包括中银香港等金融机构,也包括京东币链科技、蚂蚁数科等科技公司,该等机构均有其稳定币落地具体业务场景。如中银香港可服务于跨境贸易和数字债券场景,而京东币链科技、蚂蚁数科则可服务于跨境电商层面的支付需求。虽不确定该等公司最后是否均可获批牌照,但可以看出监管机构更倾向于在确定的业务场景中逐步进行稳定币的推广。

 

四、中美监管态度对比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美国为在链上空间抢占先机,更强调“市场优先”原则,即充分利用市场主体的商业需求扩大美元稳定币的全球使用。而中国则更强调“风险优先”原则,从境内法规的禁止性规定,到香港的试水及具体应用场景申请者的偏好,都体现出中国更关注稳定币的运用相应带来的风险,并在确保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有限度的逐步放开,“摸着石头过河”的理念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五、中国突围路径

 

面对美元稳定币的来势汹汹,中国的应对策略稍显保守。但究其根本,一方面是中国在数字人民币已积累十年经验,不可能全盘放弃转而拥抱稳定币;另一方面是稳定币去中心化的特点与中国政府对金融行为监管监控的要求不符。但在现今快速发展的时代,美元稳定币的推广势必会加强美元主导地位,对人民币国际化造成冲击。在此情形下,中国应如何应对?

 

笔者认为,除探索在香港发行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外,促进数字人民币与人民币/港元稳定币互换应是重要路径。这一路径既可以利用数字人民币的现有发展基础,满足境内的监管要求,同时也能利用稳定币低成本、高效率的优点,促进境内主体在跨境支付、结算、金融等领域的应用。此外,还可以配合“一带一路”战略,在与沿线国家结算中推广人民币稳定币的使用,从而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六、结语

 

稳定币之争本质是数字时代货币主权的重构。美国通过《天才法案》将美元霸权嵌入区块链世界,而中国选择“数字人民币主导+香港合规试验”的差异化路径。未来的关键,或许在于如何将香港打造为“数字人民币国际化的制度接口+人民币稳定币的推广平台”,最终在全球数字金融规则制定中占据话语权。

分享 :

投诉电话:

  • +86-10-6652 3366

咨询电话:

  • 北京:+86-10-6652 3388
  • 上海:+86-21-6106 0889
  • 深圳:+86-755-3398 8188
  • 广州:+86-20-8551 1672
© 1995-2025

君泽君律师事务所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30563号-1

君泽君香港分所与陈和李律师事务所联营